太阳成集团tyc234cc -主页欢迎您

教学教务

特色课程

土壤地理学课程介绍

更新时间: 2014-06-18 编辑: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以及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总任务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的生态平衡,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
通过课堂教学、经典文献阅读以及学生选讲等方式,学习土壤及土壤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知识,了解土壤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土壤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与当今主要环境问题因果的关系,掌握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用地理学思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以土壤地理学经典文献阅读、翻译和试讲为契机,培养学生阅读、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为本专业研究生开展可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大纲
绪论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土壤的资源特性
三、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四、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类型
二、土壤矿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
三、土壤矿物质的机械组成
四、土壤矿物及其构成的肥力意义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
二、土壤腐殖质
三、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四、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形成和肥力中的意义
第三章 土壤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一、土壤结构类型
二、土壤结构的形成过程
三、土壤的物理特性
四、土壤结构的恢复和保持
五、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意义
第四章 土壤的水分特性
一、土壤水的形态类型
二、土壤水分常数
三、土壤水的能量概念及土壤水分运动状况
四、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五、土壤水在土壤肥力中的意义
第五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作用
一、土壤胶体及其性质
二、土壤的离子交换及其意义
三、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
四、土壤的其它吸收作用
第六章 土壤溶液
一、土壤溶液的起源和组成
二、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
三、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四、土壤溶液的肥力意义
第七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一、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二、土壤气体交换过程
三、土壤气体交换(或土壤通气性)的意义
四、土壤的热量状况
五、土壤物质交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第八章 土壤肥力及其调节与控制
一、土壤肥力的系统分析
二、肥力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三、土壤肥力的调节与控制
第九章 土壤形成的基本理论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及其发展现状
二、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四、成土因素的相关性
第十章 土壤形成过程
一、土壤形成中的基本矛盾
二、主要成土过程及特点
三、土壤的熟化过程
四、土体构型的分异过程
五、土壤的发育和演替
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及原则
二、国外土壤分类系统的现状简介
三、我国的土壤分类
四、土壤分类研究工作的展望
第十二章 主要土壤类型
一、冰沼土的形成特点和基本性状
二、森林土壤
三、草原土壤
四、荒漠土壤
五、水成土壤
六、高山草甸土
七、水稻土
第十三章 土壤分布
一、土壤的地带性规律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四、土壤的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五、土壤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十四章 土壤区划
一、土壤区划的意义和原则
二、土壤区划的单位与划分依据
三、土壤区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四、土壤调查与制图
第十五章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改良
一、基本概念
二、土壤资源评价
三、合理改良土壤
第十六章 土壤资源的保护
一、 土壤侵蚀及其危害
二、 土壤保持原理及方法
三、 土壤污染与防治
(四)教学时数
总计54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学生选讲18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学生选讲和课堂讨论为主,其中教师讲解和学生选讲要求使用电子教案。
(六)成绩评定
本科目考试方式为期末作业加平时表现的综合评价方法:
期末作业50%(主要是经典英文文献翻译或自己撰写论文),学生试讲占30%(讲解经典英文文献),上课出勤占20%。
(七)参考教程
1李天杰,赵烨,张利科. 土壤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昌勇,徐建明. 土壤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3赵其国,龚子同. 土壤地理学研究法,科学出版社,1989.
4 朱祖祥. 土壤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年
5 P. Duchaufour. Pedology, GRORGE ALLEN & UNWIN, 1977.
6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 中国土壤,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7 龚子同. 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科学出版社,2007.